美国悬疑惊悚片《仲夏夜惊魂》评价:拆解恐惧的符号

p2570544320.jpg   白裙、花圈、阳光灿烂,堆叠笑容的脸孔刺眼,光天化日之下所有的善意都过曝,平日累积的负担都渴望被释放,所以你躺下来,在草地上开始休息。这是你错误的开端,《仲夏夜惊魂》从此刻开始瘫痪你。   若单纯视《仲夏夜惊魂》为一部邪教仪式的展演,我认为是不恰当的。它的本质更接近一个趁虚而入的过程,仿佛一场大型的催眠实验,穿透萤幕直抵人间——不管它来自天堂或是地狱。在大量精美、和蔼的文化符号之下,包装着某种已经腐烂的恶意,而观众顺从地吞下。   因此,在看完《仲夏夜惊魂》后我们很难不去问:是从何时开始出错的?若仔细观察,会发现电影充斥着大量的象征符号,但它们虽然看似意有所指,实际上却都不直指核心,相互指涉和代换,仅止于添加了仪式的装饰性。若进一步探索,反而会发现各种意象背后的恶意仍然是没有来处、没有去向的,在各种表像间隐隐若现、毫无依归。但这也正是《仲夏夜惊魂》精彩之处,它的恐怖是后现代的。   稳定的破坏   在前一部《遗传厄运》之中,艾瑞·艾斯特就已经成功表现出了他对惊悚类型的电影,有种特立独行,却也异常精准的品味。例如我们几乎看不到恐怖片标配突发惊吓(jump scare)的使用,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光影、镜头画面的前后对比、参差对照,造成一种不协调的惊惧感,这些都形成他强烈的个人风格。   而到了《仲夏夜惊魂》,我们才终于看见艾斯特如何反客为主,将他独特的技巧推展到极致。《遗传厄运》虽然风格新颖,但剧本未脱传统的恐怖片叙事,观众在享受电影所营造的诡异气氛时,也能轻易跟上剧情的节奏,不致迷失。但《仲夏夜惊魂》却并非如此,艾斯特在剧情编排和画面拿捏上,显然有更为特殊的考量。换句话说,《仲夏夜惊魂》并没有明确的单一主线,许多的剧情转折并非来自扣紧核心的动机,而更像是节外生枝的偶然。   1_KZGug0LX-1GLik-t1K27jw.jpeg   因此电影有更大的余裕,以专心处理整体气氛的堆叠,而这也解释了为何电影的整体基调如此的古怪。艾斯特强烈的风格毕露,试图挑战以往给予恐怖片的框架与想像,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观众们所熟悉的叙事技巧。   而若要以一个词来概括《仲夏夜惊魂》的风格,我认为绝对是「不协调」。艾斯特擅长以画面和情节之间的矛盾产生张力,让电影产生莫名的威胁感。举例来说,影片中利用许多的对称场景,来表达紧张或悲痛的情绪。原本象征着安稳的画面被剧情内容所干扰,反而更加凸显了压抑的气氛。   更不用提整场电影反覆出现的,那些白净、阳光、正面的形象,如何和隐藏其下的黑暗形成巨大对比。观众在观看时,不时会被剧情的诡异、悬疑所刺痛,却也被安详美好的画面所安抚。这是艾斯特所设下的陷阱,我们就和剧中人物一样,在有如吗啡的镜头下不断越走越深,虽然总有不协调的征兆暗示我们快逃,我们却仍然走到了最后,和主角一行人一起灭顶。   p2559788637.jpg   后现代恐惧   因此,当我们退一步观察,会发现艾斯特其实不仅仅是在玩弄电影的画面而已,他事实上是在实验恐惧的后现代性:恐惧的符号。亦即,当那些熟悉的、反射性的恐惧象征都被抽离后,剩下的到底还有什么?   如同我先前所说,《仲夏夜惊魂》是一部充满了符号的电影。从白衣到图腾,从舞蹈到相片,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符号围绕着整场仪式,建构起一个丰饶、自然的印象。但当我们看完电影,惊觉这些隐藏于其下的黑暗事实时,就不能不去质疑这些符号的作用,甚至发现这些符号都是空洞的。   请不要会错意,我并不是在指控这些文化符号是捏造、虚伪的,也不是在指责电影未经考察的挪用。事实上电影都有详细研究北欧文化,并受到瑞典当地人们的认可,而是指这些符号必须回归到电影本身来看待,我们必须观察它们是如何影响剧情、推进剧情、甚至是成为剧情的一部分。   但很有趣的是,若我们仔细探究,会发现《仲夏夜惊魂》中的文化符号始终维持着表象的功能,其本身的内涵与剧情内容几乎没有相关。换句话说,除了凸显整个宗教的仪式性之外,电影中的那些图腾、象征其实都是可以抽离的,甚至可以是以同等性质的其他符号替换。   说得更直白一点,即使这些符号都有着相对应的宗教意义和文化意涵,它们和剧情内容的关系仍然不深。这部电影并不期待有熟稔北欧文化的观众,能够在第一时间解读并撷取符号的背后意义,并推演出剧情更为深远的内涵。举例来说,「熊」的意象虽然反覆出现,却并没有在电影中提到其背后的文化意涵,但又不停成为剧中重要的焦点,对于没有任何背景知识的观众而言,只能将其视为类似罪恶的象征。   虽然以上所述看似缺点,实则为《仲夏夜惊魂》的最终核心。艾斯特解构了过往的恐惧意象,拆解了符征与符旨之间的关联,如此我们才无法在这部电影中正确辨认出我们习以为场的恐惧。那些看似意义深远的图像,其实都只是浮动的表象而已,掩盖其下的恐惧核心。   因此,自然的回归掩盖了自杀的事实,仪式稀释了杀戮的欲望,家庭替代了孤单的本质。《仲夏夜惊魂》处处都在迷惑观众的味蕾,也不断触探我们恐惧的底线。这就是他的最终命题:恐惧失去了表征的凭依时,那些情绪是否仍然能被煽动?   p2562555598.jpg   摧毁与重建   艾斯特的电影往往是关于「家」的,从早期的《The strange things about the Johnsons》、《Munchausen》到上一部《遗传厄运》皆是如此。他钟情于家庭内部的压抑与内爆,刻画日常生活中那些无法为人所道的阴暗,窜流在理应和乐融融的家人之间。   而当初看着《仲夏夜惊魂》的预告片时,我以为艾斯特终于从家的阴影中走了出来。但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,看完后,我反而认为这部电影才是艾斯特对于家最本质性的探讨。家不再是实体空间了,家鬼影幢幢、阴魂不散,坍塌之后仍然不断延伸。它成了精神上的困境,主体逃无可逃。   如同前文所述,《仲夏夜惊魂》扣除那些繁复的、多元的意向后,本身的剧情是非常简单的:女主角丹妮在家人自杀后,随朋友踏上异国的旅行,参与北欧夏日祭典,最终却被失控的仪式所覆没。若主张中间大量的宗教仪式都是符号的堆叠与置换,那我认为真正最核心的一幕其实是整部电影的开头,也就是丹妮的妹妹带领全家人自杀的那几个片段。   这幕之所以如此重要,是因为它才是支撑整部电影的骨干,也是让一切剧情走向都合理的理由:丹妮的家崩坏了、消失了、不复存了。而在这样的前提下,《仲夏夜惊魂》的整个旅途就显得相当耐人寻味,原本作为避风港的家已经失去了,那该何去何从呢?   丹妮从此成了一个无家的人,而无处可归,而她敏感的个性、不断压抑悲伤的行为,更让家失去后产生的创伤变本加厉。理应与她亲密无间的男友,却不断与她断线,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,是之后整个文化符号、象征体系趁虚而入的最佳时机。   因此当皮尔不断用粗糙的爱和家人等词语来诱惑丹妮时,她起初拒绝,最终却仍然沦陷。因为正是这些陌生、不知来处的仪式、宗教,在此时承接了丹妮的痛苦。她无需了解这些符号背后的意义,只要知道自己是被接纳,是被融入的,这样就够了。到了最后,当她看到了克里斯汀与他人做爱而崩溃时,其他族人蜂拥而上,模仿丹妮哭泣而哀号,她的悲伤终于有人回应了,她的家也再次被建立了。  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丹妮最终选择克里斯汀作为牺牲品,因为在那一刻,克里斯汀其实才是和她关系最远的那个人。其余围绕着她的、陌生的族人,早已成为她亲密的家人。这是家的替换与抛弃,在心灵破口之际形成循环。   p2559788631.jpg   《仲夏夜惊魂》的评价相当两极,对于那些传统恐怖片的观众来说,这部电影显然相当莫名其妙、不知所云,因为它虽然看似恐怖片,实则为对于恐怖片的解构与诘问。而我认为艾斯特在符号的玩弄上的确是成功的,观众反覆等待那些惊悚的瞬间、恐怖的预兆,但最终却发现自己早已走入恐惧之中。   p2570211295.jpg  
影视点评

韩国电影《寄生虫》颖评: 那接近我们而非我们之物

2020-05-28 12:35:04

影视点评

日剧《将恋爱进行到底》评价,难道是2020版的恶作剧之吻吗?

2020-05-29 13:45:3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