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钢琴家》:重温罗曼·波兰斯基20年前最后的杰作!

对于我们来说最可怕的是什么?是战争,战争会使得很多人流离失所,甚至死去,这么多年以来,世界上消失了多少个国家,世界又有多少人因战争而失去家甚至生命,即便是在现在,战争依然存在,有的时候最让我们愤怒的是战争者不肯对自己罪行承认,时至如今,世界上的反犹仇恨犯罪依旧激增,我们今天就来看看罗曼·波兰斯基20年前最后一部杰作——电影《钢琴家》

《钢琴家》:重温罗曼·波兰斯基20年前最后的杰作!

2002年的《钢琴家》在2003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斩获三项奥斯卡金像奖,《钢琴家》改编自波兰钢琴家瓦迪斯瓦夫·斯皮尔曼的回忆录。

这部电影通过瓦蒂斯瓦夫·什皮尔曼的故事,将波兰犹太人在华沙犹太区所经历的恐怖浩劫变成了一次生动、切实的体验,呈现给全世界的观众。

《钢琴家》向二战中的艺术家致敬

波兰斯基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波兰裔法国导演,70年代因在美国强奸一名未成年人而流亡欧洲,所以当《钢琴家》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并为他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时,引起了(意外的)小骚动。然而,撇开导演,只看电影本身,你会发现这真是一部感人至深、精彩绝伦的电影。

《钢琴家》:重温罗曼·波兰斯基20年前最后的杰作!

《钢琴家》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讲述了波兰著名钢琴家瓦迪斯瓦夫·什皮尔曼和他的家人面临着仇恨犹太人的纳粹的入侵,在华沙犹太区为生存而斗争的真实故事。影片从1939年开始,什皮尔曼坐在华沙电台录音棚的一架钢琴后面,头顶上落下炸弹的爆炸声越来越响。

尽管纳粹即将发动进攻,这位才华横溢的钢琴家仍在继续演奏,他的心态显然接受了丘吉尔“保持冷静,继续前行”的论调。随着希特勒指示军队渗透到波兰首都,城内外的50万犹太人被迫聚居在3.4平方公里的一片区域。在经历了一连串生离死别后,什皮尔曼的家人被驱逐到惨绝人寰的集中营中,剩他一人独自求生。

《钢琴家》:重温罗曼·波兰斯基20年前最后的杰作!

电影的色调充斥着五十度灰色,就像那些被囚禁在犹太区的人一样,波兰斯基既没有给我们带来丝毫的欢愉,也没有片刻的色彩调剂。没有一丝阳光,也没有湛蓝的天空,只有光秃秃的砖和破旧老建筑的艰苦。永远寒冷萧瑟,天空灰扑扑,雪飘不止,通过什皮尔曼持久的驼背姿势和不停的颤抖,你可以感受到严寒的痛苦。

在整个过程中,什皮尔曼和他的犹太同胞们的困境变得越来越凄惨,其间充满了各种越来越令人震惊的可怕画面。街道上到处都是尸骨嶙峋的尸体,人们在死尸周围转悠,看到那些毫无尊严暴尸街头的死者,人们并没有惊恐的倒抽冷气,只是无动于衷的一脸冷漠,这显然已经成了犹太区的常态。一个残疾人被冷酷无情的盖世太保从阳台上丢下来摔死,成群无辜的人被装上开往死亡集中营的货运火车。这些场景让我们看到了,对于一个每天都要忍受可怕野蛮暴行的人来说,要容忍地狱般的惨况是多么容易。通过《钢琴家》的镜头,我们得以身临其境地一睹一个人坚定的求生意志,以及对发生在华沙犹太区铁丝网墙后的暴行的准确历史描述。

《钢琴家》:重温罗曼·波兰斯基20年前最后的杰作!

阿德里安·布劳迪的奥斯卡获奖表演

瓦迪斯瓦夫·什皮尔曼这个角色令阿德里安·布劳迪的表演第一次获得奥斯卡奖的认可,也为他赢得了业内最负盛名的个人奖项。布劳迪饰演的什皮尔曼始终形容憔悴,对于如何让自己和家人摆脱绝望的处境完全失去了希望和主张。他通过分层次表现真实可见的苦难、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折磨,传神地刻画了一个面对极端逆境的绝望求生者,所有这些什皮尔曼和被监禁的人所经历的巨大痛苦,在银幕上都被呈现得淋漓尽致。

《钢琴家》:重温罗曼·波兰斯基20年前最后的杰作!

《钢琴家》并非讲述英雄主义故事或个人英勇事迹,而是刻画了一个被极端残暴环境强加于身,处于无限期战斗或逃跑状态的犹太人形象。他令人信服地展示了非常真实的人类情感,以及那种为了生存可以放弃骄傲、正直和尊严的意愿。虽然波兰斯基后来拍摄了非常好的电影《影子写手》,但《钢琴家》显然是他最后一部真正的杰作。

这部电影没有选择像《辛德勒的名单》那样的全景式叙事,而是只截取了一瓣单一视角下的历史切片,去放大个体在漫长的逃亡时间里的无助、孤独与恐惧,几乎称得上是一部独角戏。

影视点评

《熔炉》:一部看完不忍再看的一部韩国电影!

2022-12-26 15:56:10

影视点评

【影评】《怦然心动》:心动只是一瞬间,喜欢却是持久而又热烈!

2022-12-27 15:54:20